定义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女。通俗的讲就是子宫肌肉长出来的良性肿瘤。
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发病相关因素:
肌瘤组织局部对雌激素的高敏感性
孕激素刺激肌瘤生长
遗传因素
分类
1. 按肌瘤生长部位分两类
子宫体肌瘤(90%)
子宫颈肌瘤(10%)
2. 按其与子宫肌壁关系分为三类
肌壁间肌瘤(60%~70%)
浆膜下肌瘤(20%)
黏膜下肌瘤(10%~15%)
各种类型的肌瘤可发生在同一子宫,称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病理
1. 肌瘤为实质性球形包块,表面光滑
2. 质地较子宫肌层硬,压迫周围肌壁纤维形成假包膜
3.肌瘤长大或多个相融合时,呈不规则形状
4. 切面呈灰白色,可见漩涡状或编织状结构
5. 颜色和硬度与纤维组织多少有关
肌瘤变性
肌瘤失去其原有典型结构称为肌瘤变性
玻璃样变:最常见
囊性变:多继发于玻璃样变
红色变: 多见于妊娠期或产褥期。机制不明,常有急性腹痛、发热等症状
肉瘤样变 :发生率仅为0.4%~0.8%,多见于年龄较大者
钙化:多见于血供不足的肌瘤
临床表现
(一)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和肌瘤部位、大小、有无变性。
常见症状: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腹痛
(二)体征
与肌瘤大小、位置、数目及有无变性相关
较大肌瘤可在下腹部扪及实质性肿块
妇科检查: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
浆膜下肌瘤可扪及单个实质性球状肿块与子宫有蒂相连
黏膜下肌瘤位于宫腔内者子宫均匀增大,脱出于宫颈外口者可看到宫颈口处有肿物,若伴感染时可有坏死、出血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和超声检查,诊断多无困难
超声检查能区分子宫肌瘤与其他盆腔肿块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准确判断肌瘤大小、数目和位置
若有需要,还可选择宫腔镜、腹腔镜、子宫输卵管造影等协助诊断
(二)鉴别诊断
妊娠子宫:妊娠者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子宫随停经月份增大变软,借助尿或血hCG测定、B型超声检查可确诊。
卵巢肿瘤:多无月经改变,肿块多呈囊性,位于子宫一侧。注意实质性卵巢肿瘤与带蒂浆膜下肌瘤鉴别。超声检查协助诊断,必要时腹腔镜检查可鉴别诊断。
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明显,子宫多呈均匀增大,超声检查及外周血CA125检测有助于诊断。但有时两者可以并存。
子宫恶性肿瘤
子宫肉瘤:生长迅速,超声及MRI检查有助于鉴别
子宫内膜癌:以绝经后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好发于老年女性,诊刮或宫腔镜检查有助于鉴别。
子宫颈癌: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及白带增多或不正常阴道排液等症状,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HPV检测、宫颈活检、宫颈管搔刮及分段诊刮等可鉴别。
治疗
治疗应根据患者意愿个体化治疗,以患者健康需求为导向。
观察:无症状小肌瘤。
药物治疗:Gnrh:术前治疗使肌瘤缩小利于手术;近绝经期患者提前过渡到绝经,使肌瘤萎缩。曼月乐(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合并月经过多的子宫肌瘤。
手术治疗:
切除肌瘤:年轻有生育需求,尽量保留生育能力;肌瘤引起不孕或反复流产
切除子宫:子宫增大超过孕10周,月经过多继发贫血、有压迫症状、短期内肌瘤增大较快、带蒂的浆膜下肌瘤扭转。
其他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UAE)、高能聚焦超声(HIFU)、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
版权所有: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山西省职业病医院 晋ICP备16008008号
Copyright ©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xi , Occupational disease hospital of Shan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