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约有80%的患者是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其余20%则由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或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脑卒中患者的病程长,后遗症多,卒中的护理可以分为在院和居家两部分。
在院患者,主要从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中枢性高热、吞咽障碍、压疮的预防五方面进行讲解。
一、意识障碍
我们在实施整体护理期间,还要针对患者的认知、语言、运动、等方面给予刺激性康复护理,刺激性康复护理是应用一种或多种的感觉刺激,来增加患者反应的一种护理方法,比如听觉刺激、抚摸刺激、光照刺激、均可不同程度促大脑生物电活性增强,改善供血、供氧,刺激性康复护理要在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平稳情况下开展。
二、颅内压增高
正常成人的颅内压是70-200mmH2O,颅内压持续超过200mmH2O时称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主要是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脑疝,危及生命,因此,护士要做的就是尽早发现早期征兆,尽量减少致颅内压增高的各种因素。
卒中后昏迷患者在发病早期病情变化明显,脑水肿高峰发生在1周之内,所以这段时间是评估的最佳时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抬高床头15°~30°,这样有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三、中枢性高热
中枢性高热是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后,造成体温调节紊乱,常引起体温明显升高,持续在38℃以上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是神经重症患者最常见的非感染性体温变化,也是脑功能监测不可缺少的指标。
四、吞咽障碍
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需要有良好的口腔、咽、喉和食管功能的协调。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经口腔送到胃内的过程称为吞咽障碍,临床表现为饮水呛咳,液体或固体食物滞留口腔,吞下过程障碍或哽噎等。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37%~78%,将明显增加患者误吸风险,导致死亡和不良预后。但随着疾病的逐步稳定,86%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是暂时而可逆的,因此对于卒中患者需做好吞咽障碍的护理。
五、压疮的预防
压疮是昏迷、卧床病人非常容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主要因素包括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其中压力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昏迷卧床的患者要做到两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在协助患者进行体位变換和移动患者时,应抬起患者身体,尽量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避免拖、拉,拽皮肤护理在压疮预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压力、摩擦力、剪切力,进而减少皮肤的损害,预防压疮的发生,因此,对于压疮的高发患者和已发患者要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加强患者的营养。
发生脑卒中后,患者很渴望恢复之前熟悉的生活,但对从医院回家后的生活还是会感到有些担心。所以护士的延续性指导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注意:
(一)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为饮食指导原则。摄入优质蛋白的同时增加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胆固醇。另外,多吃瓜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应注意控制饮食总量,防止超量,少食多餐、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适当饮茶,戒烟戒酒。
(二)建立舒适安全的环境
保证患者活动区域安全。室内采光良好且无阻碍患者活动的危险物品,物品放置以方便患者行动为宜。地面应粗糙防滑且平坦、干燥,浴室、厕所要安装手扶架。患者的鞋应是轻便、合脚、防滑的软底鞋。患者主动活动时,嘱患者不要着急,给予足够时间,切勿催促,不要让患者擅自离开安全环境。
(三)鼓励患者生活自理
房间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噪音和不良因素刺激,保持床单清洁舒适。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患者时间表,鼓励患者生活自理。卧床患者取适宜体位,必要时加床栏,以防坠床。要定时进行翻身(两小时)、按摩、肢体功能活动。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督促和帮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吃饭、穿衣、洗漱、如厕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白天尽量不卧床,防止体位性低血压、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坠积性肺炎的并发症。
(四)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
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将肢体摆放在一定的体位或保持一定姿势,是对患者最基础的康复治疗。
(五)心理指导
1.尊重患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2. 患者可能因偏瘫或失语而自卑、消极,或因生活不能自理导致性情急躁。家属应注意关心患者情绪,多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精神及物质方面的鼓励和支持,解除患者的顾虑,稳定患者的情绪,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版权所有: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山西省职业病医院 晋ICP备16008008号
Copyright ©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xi , Occupational disease hospital of Shan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