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念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量减少,骨密度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最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并且给老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生活负担。
据统计,在中国约有9000万名骨质疏松患者,每年治疗经费达150亿元人民币。有关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超过2.1亿骨质疏松症患者。
研究显示膳食因素与骨骼健康密切相关
1、高脂饮食:高脂饮食模式会增加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国外专家在欧洲8个国家开展了一项队列研究发现,在9年跟踪随访中,监测地中海饮食的人群发生髋部骨折的几率比普通人群低7%,其中在年龄>60岁的男性中尤为明显。另一项针对220名希腊妇女(36~60岁)的横断面研究显示地中海饮食中较高的鱼类、橄榄油和较低的红肉食用量与腰椎部的骨密度值呈正相关,提示地中海饮食模式对于成年女性骨骼健康存在潜在性的保护作用。
2、高钠饮食、大量饮酒和咖啡均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中国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饮食钠可提高尿钙的排泄量。肾脏每排出2.3g钠,同时会带走20~40mg的钙。
3、蛋白质:蛋白质对骨骼健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骨基质主要由胶原蛋白构成,蛋白质摄入量影响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合成和分泌,影响骨基质胶原蛋白的生物合成,所以饮食中蛋白质缺乏,影响钙吸收、肌肉质量和强度。另一方面较高的蛋白质摄入会促进钙的排泄。
4、钙:在1982年、1992年、2002年、2012年中国膳食调查,中国城乡居民平均钙质的摄入量是364 mg/d~694mg/d,远低于膳食推荐量。此外研究显示合理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3,能使发生骨折风险降低24%。
5、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代谢、成骨细胞的活性、基质骨化和骨重建等。
6、镁:机体中60%存在于骨骼,是骨基质中羟基磷灰石的重要组成。40%存在于软组织中,是300余种酶促反应的辅助因子。镁还能维持甲状旁腺正常功能和维生素D代谢。镁缺乏可以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并使靶器官产生甲状旁腺激素抵抗从而导致低钙血症。
7、磷:大部分存在于骨骼中,与钙结合以羟基磷灰石形式存在,维持骨健康。高磷摄入可引起骨盐丢失,钙磷乘积﹤35时骨矿化迟缓。推荐膳食中钙磷比例为儿童1:1,成人1:1~1:2时,才有利于增加钙的吸收。
8、维生素C:是参与骨组织中蛋白质、骨胶原氨基多糖等代谢的重要物质,对酶系统有催化作用,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向骨骼中沉积。Sahni等一项17年的研究中发现,维生素C对髋部骨折有保护作用。
9、维生素K:维生素K是骨钙素的γ羧化的必需因子。骨钙素中谷氨酸γ羧基化后,骨钙素才能与钙离子和羟基磷灰石结合,使骨矿化,促进骨的形成。中国居民膳食推荐指南建议成人每日摄入量应为120ug/d。
预防和营养治疗
1、加强营养,均衡膳食: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成人摄入量1g~1.2g/kg.d)、以及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均衡膳食。富含钙的食物有奶制品、豆制品、海带、芝麻酱、深色蔬菜等,特殊人群需要补充钙制剂。
2、充足日照:补充维生素D。
3、对于高危人群,要注意筛查:最可靠的诊断手段是双能CT。
4、规律运动和体力活动:运动有助于骨小梁重构和钙沉积,增加骨密度。另外运动和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的敏捷性、肌肉的质量和力量、身体的稳定性及平衡能力等,有助于减少跌倒的风险。活动的同时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
5、戒烟。
6、限酒。
7、避免饮用碳酸饮料和含糖饮料以及大量咖啡。
版权所有: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山西省职业病医院 晋ICP备16008008号
Copyright ©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xi , Occupational disease hospital of Shanxi